中国检测设备网 - 检测设备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际新闻 | 国内新闻 | 企业新闻 | 实验室 | 新品信息 | 行业百态 | 政策法规 | 综合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政策法规 > 【齐鲁兄弟情·滨州永不忘⑥】山东省援助滨州核酸检测医疗队:设备不停,日均检测5.5万管样本
6.biz | 商业搜索

【齐鲁兄弟情·滨州永不忘⑥】山东省援助滨州核酸检测医疗队:设备不停,日均检测5.5万管样本

信息来源:t-b.cn   时间: 2022-04-01  浏览次数:24

  空气中弥漫的是浓厚的消毒水味道,在大功率风机的轰鸣声中,30多名医技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争分夺秒地在气膜实验室内做核酸检测的各项工作。

  每天,来自全市多地的5.5万管左右样本在这里经过2—3个小时的检测、汇总后,生产数据,成为各地制定防疫政策的依据。

  3月27日,位于阳信县体育馆内的迪安雷迪气膜实验室外。山东省援助滨州核酸检测医疗队总指挥、省立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程世亮尽管脸上写满了倦意,但依然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核酸检测是疫情防控的基础。3月17日以来,来自全省多地的支援人员日夜轮转,实验设备24小时运转,努力提高检验速度,确保检验准确度,全力服务和保障滨州疫情防控尽早实现“动态清零”。

  设备不停,人轮休,实验室医技人员4班次轮流上岗,平均每天检测55万人份左右

  3月16日下午,正在上班的程世亮接到了来阳信进行支援的紧急通知。2020年以来,程世亮先后参加过赴新疆和青岛的抗疫工作,算是一名抗疫战线上的“老兵”。接到“命令”,他赶紧回家收拾行李,告别家人,踏上了赶赴陌生“战场”的大巴。

程世亮在为大家讲解注意事项

  17日凌晨1点多,在寒冷中,大巴抵达阳信,同行的还有来自省和济南多个医院的医技人员。他们与先期抵达的枣庄、泰安等地的医技人员集结完毕,进入“阵地”,开始了与时间赛跑的“战斗”。

  程世亮介绍,整个气膜实验室分为样本接收区、试剂准备区、样本制备区和扩增区四个功能区。样本抵达实验室后,首先接收、贴码,进行信息录入。在试剂准备区,医技人员对试剂进行分装,并准备扩增反应液。然后,试剂和样本通过传递窗送达样本制备区,医技人员对目标核酸进行提取、上板、加入试剂后通过传递窗送至扩增区。扩增区由机器测定数据进行测定、分析,并出具结果。结果上传至系统,生成报告。

  由于核酸检测样本量很大,气膜实验室24小时运转。程世亮说,为了保障检测速度,医技人员实行轮班,6小时一班,一天4班倒,每班次35人左右,做到了机器不停,人轮休。

  程世亮告诉记者,医学检验专业被称为医疗的“侦察兵”。目前实验室每天的样本检测数量在5.5万管左右,按照“10人混检”计算,平均每天55万人份左右。这些检测结果是各地制定防疫政策的基础和依据,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滨州抗疫争取时间,作出贡献。

  实验室的医技人员每天高强度工作,但依旧咬牙坚持。他们相信和期待着春暖花开,疫情离开

  27日下午6点,夕阳西下,吹来一股股凉意。

  陈永新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坐在体育馆外的简易桌凳上,不停地给自己灌水。刚刚从实验室出来不久,他既要补充汗水带走的水分,又怕自己感冒。

  陈永新来自济南千佛山医院检验科。今天这一班他完成了20板的取样工作,每板90管,正好是1800管的量,相当于18000人份的样本。

陈永新在实验室内工作

  但完成这些,并非说得那么容易。他告诉记者,加样是非常考验技术、耐心和细心的一项工作,要通过加样枪和加样针,从试管内提取出微量样本,然后将样本转到实验板上,才能进行读取。每完成一次取样,都要换一次加样针,依靠的主要是眼睛、肩膀和大拇指。

援滨人员邓飘的大拇指磨起了茧子

  “忙碌的过程还好,但一旦停下来,肩膀和大拇指就会感觉到酸胀。”陈永新说,很多医技人员的大拇指因为长时间加样,磨起了水疱,有的出现了痉挛。

  杨守磊是泰安市新泰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的一名医生。这次,他是与同为检验科医生的妻子一起来滨州支援的。

杨守磊(右一)进入实验室之前

  3月14日晚上,他们夫妻二人以及另外5名同事,带着救护车、医疗物资连夜赶到滨州。根据需要,他们首先来到滨医附院检验科帮忙开展工作。3月17日,根据指挥部的指令,他们又投入到了阳信县气膜实验室的工作当中。

  杨守磊与记者谈到这些天的感受。44岁的杨守磊眼里有光,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孩子已经上大学,家里的牵挂要少很多,可以更多精力投入进去。虽然累,但令人欣喜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阳性数量不断下降。

  杨守磊说,自己想将一句祝愿送给滨州人民和支援滨州全体医技人员:“愿春暖花开,疫情离开;你我相约,美好未来。滨州加油!泰安加油!山东加油!”

  稍微一顿,杨守磊又握紧了拳头,有力地说道:一定会的!

  气膜实验室建成时间提前了38个小时,按照10混1的方式进行采样检测,每日最高可检测100万人份

  在气膜实验室内外,除去来自省内多家医院的医技人员,忙碌的还有迪安诊断山东分公司(以下称“迪安”)的工作人员。

  迪安山东分公司副总经理王麦霞说,她3月15日带领团队40人来到阳信。当时,气膜等绝大多数器材和配件在经历了长途运输后,已运抵阳信。

  15日上午,气膜实验室开工建设。为了加快进度,阳信县派出了50名消防指战员进行协助。迪安工程人员和技术人员则连夜进行设备调试。16日中午,实验室里里外外全部安装就位。下午1点多,第一批样本进入实验室。

迪安团队部分成员

  王麦霞说,从开始到安装完毕,只用了15个小时,比正常提前了38个小时。阳信的气膜实验室,也是迪安设在山东的第一个气膜实验室。

  为做好本次核酸检测的运维服务和保障工作,迪安对工作人员进行了分工,设立了统筹小组、数据小组、生物安全小组、实验室管理小组、后勤保障小组、信息化小组。

  实验室现场工作人员赵真告诉记者,建立气膜实验室,主要是要快速检验,是跟病毒赛跑,但首先要以安全为前提。所有进入实验室的医技人员,首先要进行一轮培训,怎么穿衣,穿衣顺序;出实验室以后,从哪个位置开始脱防护服,先脱哪件再脱哪件,怎么消毒,都有严格的流程和规范。同时,医技人员进入实验室之前,也有专门人员对防护服穿着规范进行检查;进入实验室后,还要再仔细检查一遍;出实验室之前,同样有专门人员对医技人员的防护服进行消毒。

  赵真说,实验室建设和使用初期的16日到22日,迪安诊断几乎所有人员都吃住在体育馆内,每天只睡2、3个小时。后来,在安排好轮值班的同时,他们把休息点设在了4公里外的阳信县第二中学学生宿舍内,为的就是一旦出现问题,能尽快赶到现场。

  大学饭店服务团队24小时在线,为援滨团队营造家一样的温暖温馨环境

  “凌晨3点05分,山东医科大3人出发;4点08分,山东医科大8人返回......”3月27日晚上8点多,记者在大学饭店看到了一份记录支援滨州医疗队的进出饭店时间的登记表。

  现场值班的滨州市机关政务保障中心国资科科长孟超告诉记者,由于各点上进行倒班,所以每天有20次的进进出出。

  大学饭店主要负责接待和保障惠民和阳信两个方向113人名医疗人员的食宿。3月12日以来,孟超就和公安力量入住了进来,提前部署,对酒店的食品卫生、安全保护等并进行了检查,确保医疗队能在大学饭店有一个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

  大学饭店为了做好服务保障,安排了14名服务员做好餐饮、安保、卫生清洁、后勤等工作。总经理张继贵说,餐饮食宿方面,实行精准一对一服务,因为大家回来的时间和出发的时间不一样,为了确保大家回来后就能吃上热乎饭,饭店每天最少要做11次饭。同时,对每个人的习惯一一记录,做到“私人订制”。

  相比于胃里暖暖的关怀,服务保障团队也努力给援滨团队心理上的温暖和拥抱。有援滨团队入驻以来,不管几点几个人,不管是出发还是归来,孟超都带领着安保、酒店服务员站在门口微笑着迎接和相送。

  孟超说,大家舍家撇业来到滨州无私支援,作为滨州人,我们内心充满感激。只要大家住在这里一天,我们就会百分百努力,为滨州战“疫”早日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检测设备网证实,仅供您参考